站在内蒙古兴安盟科右中旗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极目远眺,千亩沙棘林如绿色卫士拱卫家园,将脚下躁动的黄沙牢牢锁住。谁能想到,这片生机盎然的绿洲,曾是中国最大沙地科尔沁沙地肆虐的“北大门”?
人称“八百里瀚海”的科尔沁沙地,是京津冀风沙的主要源头之一。而哈吐布其嘎查,恰似一道倔强的门槛,扼守在沙地北扩的咽喉要道。
嘎查书记金扎拉嘎的记忆里,珍藏着家乡水草丰美的旧影。然而,过度放牧与开垦的掠夺,让9.67万亩的土地伤痕累累——54%沦为沙地与盐碱地。草场枯萎,牛羊羸弱,农牧民生计维艰。哈吐布其成了“落后村”的代名词,村民们含泪背井离乡。
“沙进人退”的绝境中,金扎拉嘎选择了坚守:“祖祖辈辈的根在这里,都走了,家就没了,子孙后代何处安身?”这份沉甸甸的乡愁与责任,将他钉在了治沙的最前线。
觉醒:以树为矛,挑战黄沙
2000年,“退耕还林”的政策春风吹进草原。金扎拉嘎立刻化身最热忱的宣传员,走家串户宣讲政策红利。村民白吉林白乙拉记忆犹新:“他说荒地种树能拿补偿,我一听就动心了!”那一年,金扎拉嘎带领乡亲们在沙丘上,第一次吹响了向黄沙进军的号角。
金扎拉嘎为村民讲解防沙治沙的重要性
最初的战斗原始而悲壮。没有机械,一桶水、一把草、一棵苗,就是全部家当。人拉肩扛,汗水砸进滚烫的沙地,种下的希望常被一夜风沙无情抹去。但金扎拉嘎凭着“壮士断腕”的决绝,带领村民压沙障、固沙带、栽树苗,用血肉之躯一寸寸收复失地。
黄沙中“植绿”的勇气与担当,也在群众心中深深扎根。2012年,金扎拉嘎众望所归当选嘎查书记。上任宣言斩钉截铁:“不种树、不种草,永无出头之日!”他四处奔走争取资金,带领村民在荒废十年的600亩地上种下紫花苜蓿。面对围栏资金缺口,他挨家动员,最终乡亲们自掏腰包,筑起了第一片“希望林”。
突破:借力东风,绿染瀚海
渐渐地,风小了,沙少了。但离心中的盎然绿意仍遥远。2017年,转机降临,中央宣传部派驻的第一书记谭安东来到嘎查。金扎拉嘎急切地将谭书记请到家中,用生硬的普通话倾吐日夜萦绕的“黄沙噩梦”,铺开精心绘制的“绿色地图”。他知道,曙光就在眼前。
2019年,中央宣传部捐款100万元,在哈吐布其嘎查种植了1500亩沙棘林,为嘎查筑起一道“防风防沙墙”。一株株沙棘像星星一样镶嵌在土地里,看似细嫩的枝丫蓄积力量、向下扎根,牢牢锁住脚下的黄沙。
中宣部在哈吐布其嘎查捐种的1500亩生态林
“没错,过去咱们这儿一年两次风,一次刮半年。如今草木多了、生态好了、风沙少了,走路再也不会一嘴土、一脸沙了。”金扎拉嘎自豪地讲述。
如今,这片沙棘林年固沙量达2.1万吨,近三年嘎查年扬沙天数锐减过半,沙棘果还成了“金豆豆”,带动12户村民增收。金扎拉嘎的身影与沙棘丛叠映,如同这片重生土地上最顽强的生命,向下扎根,向上生长,为生态写下最有力的注脚。对他而言,治沙从来不是选择题,而是关乎生存的必答题。
新生:绿意盎然,征程再启
为了更美的图景,金扎拉嘎追逐绿色的脚步从未停歇。2024年,在科尔沁沙地歼灭战的号角声中,他带领嘎查以封沙育草的现代化模式向沙地宣战,当1369.75亩沙地重焕绿意,无人机将耐旱草种播撒进干涸土地,那个“一人、一铲、一苗”的治沙场景已然成为过往。
金扎拉嘎和村民一起管护树木
2025年,哈吐布其嘎查绿意葱茏。金扎拉嘎的目光投向更深处:如何让绿洲从“浅绿”迈向“深绿”?4737米长的防风围栏在草场边缘拔地而起;光伏治沙工程启动,“能源矩阵”为持续治沙注入清洁动力。这场与黄沙的博弈,正从“固沙保土”向“重构生态”的纵深挺进。
数字无言,却诉说着沧桑巨变。25载春秋,金扎拉嘎和嘎查村民已经在哈吐布其嘎查种下1万亩紫花苜蓿,让5000亩退化草地重披绿装,沙化地占比从54%到近乎消失,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跃升至80%以上。山青了,树绿了,花开了,嘎查常住人口近千人,户均年收入达1.12万元,“全国文明村镇”等荣誉如期而至。
巴彦茫哈苏木哈吐布其嘎查草布斯台艾里新貌
“付出多少心血都不重要,留给子孙一片绿水青山才是最重要的。我会一直种下去,种得多一些,再多一些……”如今56岁的金扎拉嘎仍坚守在治沙一线。他说,他将用一生去谱写一曲壮丽的治沙战歌——歌中有傲然挺立、锁住风沙的树,有随风摇曳、滋养牛羊的草,更有科尔沁草原深处,村民们回荡不息的欢歌笑语。
(文:周新育)